在日常生活中,只要稍微留心一下,就会发现:
在解决问题时,如果出现了我们不喜欢的状况,我们都希望可以避开、并且会采取相应的行动。
比如,
我们不想看到地板上的灰尘,就会拿出扫帚或吸尘器打扫;
我们衣服上的扣子掉了,就会缝补上去;
有一只蚊子趴在我们的手臂上,就会驱赶甚至拍死它。
人类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:
“如果你不喜欢什么,那么就看看如何可以避免,接着采取行动”。
这就是行动模式,它有利于人类的生存,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。
但是,一旦我们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自己内心的痛苦时,往往却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。
假如你产生了什么自己不喜欢的想法,
你可能会尽力想要阻止自己去想、拼命压抑这个想法,
可结果却是它越来越频繁地出现。
“白熊效应”
几十年前,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这样的研究:
他们请一组参与者在5分钟内尽最大努力不要去想一只白熊,每当想到白熊的时候,可以通过口头报告或敲铃铛的方式记录下来。在接下来的5分钟,参与者进行自由联想,如果在联想过程中想到了白熊,也像刚才一样通过口头报告或敲铃铛的方式记录下来。
而另一组参与者则在前5分钟内尽量去想一只白熊,接下来5分钟同样进行自由联想。
结果发现:
不允许想白熊的参与者,虽然在第一个5分钟报告的次数跟允许想白熊的参与者差不多,但在自由联想阶段想到白熊的次数明显比另一组参与者多。也就是说,他们更容易、更频繁地想到白熊。
心理学家通过这样一个巧妙的研究告诉我们:
当试图压制某些想法时,这些想法可能会暂时消失,但很快就会再次出现,而且频率更高。
结果,这个想法就在你的思维中变得更重要了,甚至还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。
总之,压抑自己的想法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糟。
为什么强迫冲动越压抑越活跃?
当你不愿意想起某件事时,你会对自己说这样一句话:
“不要想X!”
这句话里包含X,于是就有可能激活X。
人类的言语规则就是如此奇妙。
刻意地忘记就是提醒。
而提到这个X,焦虑的想法会随之增加。
受困于强迫冲动的朋友对这一点一定深有体会。
看到厨房里的尖刀,就想到自己会拿着尖刀走出厨房割伤家人,甚至脑海里还出现了割伤手臂流血的画面。
这个脑海里的念头和场景实在太可怕了,所以你对自己说:“不要想伤人场景。”或者“如果再想伤人场景,我会控制不住伤人的。”在这里,就会出现伤人一次、两次甚至是根据你排斥它的程度出现好多次,这个时候,伤人就被激活了。
随着伤人一词,根据从前的言语经验,你联想到了越来越多的东西,事态似乎越来越严重,脑海里的画面越来越栩栩如生。哪里还容得我们控制?焦虑陡增、痛苦不已。
在控制强迫冲动上,你花的力气越多,你最终得到的痛苦也就越多。
想要消除自己不喜欢的念头是徒劳无功的。
我该如何对待强迫冲动?
其实,每天我们都会产生成千上万、千奇百怪的想法。
不妨把我们想象成一辆公交车,而那些想法就是公交车上的乘客。
这位女乘客长得有点矮小、那位男乘客长得有点魁梧;
这个小孩有点过于顽皮、而另一个老年人好像有点太唠叨了;
公交车上就是这样百态俱全。
我们没有办法不让某位乘客上车,也没有必要让某位乘客在某一站必须下车。
即便有一位乘客行为举止怪异,我们要做的也只是沿着人生目标这条特定的路线向前行驶,
在他招手的时候停下来、打开前门;在他要下车的时候,停下来、打开后门。
我们不必喜爱他,也无需讨厌他。
如果我们用尽各种办法赶他下车,甚至为了让他下车而熄火、停滞不前,忘记了公交车原本的使命,这是本末倒置。
如此,我们也没有权利、没有必要驱赶那些“不愿意想起”的念头和冲动。
让它们以本来的面目存在:“噢,我知道它在那儿。”
这是与冲动意向和焦虑情绪相处的最佳选择。
上一篇:心理咨询的现实疗法有哪些特点?
下一篇:同性恋如何进行心理咨询